“棕地”的概念早在1980年美國《環境應對、賠償和責任綜合法》中就已經提出。1990年左右,棕地一詞出現在英國規劃法中。根據英國規劃法,棕地是相對于綠地的一種規劃上的術語。綠地一般指不能用于開發和建設的,覆蓋有綠色植物的土地。棕地則是指曾經用于開發建造,但是又被遺棄的荒地,無論受污染與否。因此,棕地不僅包括舊工業區,還包括舊商業區、加油站、港口、碼頭,機場等工業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,已經不再使用的設備、建筑、工廠或整個地區。
棕地修復項目起源于近代第一個工業化時期,西方各國在城市邊緣建設了大量的工業區。1950年代開始,隨著現代城市面積不斷擴大,舊工業區逐漸被新建的各種街區所包圍,歐美一些國家將這些工業區遷出城市,使得城市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工業舊址。它們被閑置荒蕪,缺少管理,成為了避之不及的不安全區域。這些負面影響給現代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阻力,對人們提出新的挑戰,導致了20世紀末各國開始的大量相關研究。
目前,我國已進入了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,城市內部將面臨更多工業用地或廢棄地再利用和再開發的難題。棕地污染治理、開發后的經濟與社會價值挖掘以及開發中的美學景觀學問題,是我們在棕地再開發利用項目中應重點予以關注的,由于上一期已有關于土壤修復的專題,本期中我們將重點探討后兩點問題。以下列舉兩個國內較為成功的棕地修復型項目。
一、棕地修復案例解析
世博后灘公園為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,位于“2010上海世博園”區之西端,占地18公頃。場地原為鋼鐵廠(浦東鋼鐵集團)和后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。公園的設計目標是創造一個綠色世博,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容納大量游客,向游客展示綠色技術,讓上海世博會給游客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。世博會后,后灘公園也將作為公眾公園而長駐。
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,見證了近代民族工業由無到有、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,場地內的工業遺存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符號,而談到文化傳承,這些符號,不僅具有代表意義,更具現實意義,對一些廢棄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,不僅是文化重現,更符合發展要求。因此關于工業的改造,設計者在自然江灘與都市田園的基礎上,保留、再用和再生了原場地作為鋼鐵廠的記憶。最終在垃圾遍地、污染嚴重的原工業棕地上,建成了具有水體凈化、雨洪調蓄、生物生產、生物多樣性保育、和審美啟智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公園。
柳子河河濱公園項目分析
柳子河河濱公園位于煙臺開發區柳子河南岸,周邊區域原屬城市邊緣的城鄉結合部,多為工業廠區和村莊。近年,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擴張,居住品質優良的高層住宅逐漸取代了原有的村莊、廠房,柳子河河濱公園便是為這個新興的住宅區域打造的市民休閑公園。
公園在原有的工業的前提環境下,結合濱水景觀及綠帶公園打造城市綠肺及休閑空間。將公園規劃結構定義為“一帶”“六區”,分別打造自然生態的河道濱水景觀帶和六個定位明確、主題突出的城市公園分區。此外,結合河堤改造、水位控制、駁岸改造、水生植物種植等手段提升柳子河河流品質,使其面貌一新、水質清澈。
二、棕地修復類項目關鍵點,環境保護角度
需嚴格調研區域內受污染的土壤、水體,對場地環境、污染等進行評估,治理受污染區域使之達到再利用標準。
景觀設計角度
有機的利用場地內現有元素,適當保留原始工業遺跡進行藝術化改造,使之成為區域的歷史記憶、藝術裝置甚至是地標。恢復周邊植被,營造動植物棲息地。恢復原有水系并輔以濕地,對受污染水體及地下水進行置換、凈化等。利用自然的力量,使區域恢復原有的生機活力。
文旅開發角度
目前主要有三種主流的環境修復與再開發利用模式,即以開敞空間開發為導向的持續性修復,以工業遺產為依托的生態型修復和以新型產業為主導的置換型修復。開敞空間開發為導向的持續性修復指通過綠地工程,將此污染地塊規劃設計為城市公園,改善環境美感,刺激周邊經濟的復蘇。以工業遺產為依托的生態型修復指通過使用工地廢料和再生材料,將場地改造為具有歷史文脈的公共場所空間,創造性地解決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。可持續利用理念完美運用在后工業化遺產改造中,顛覆了人們對破舊社區的傳統觀念,激發當地舊工業場地的復興。以新型產業為主導的置換型修復指原有工業園區改造為集創意、科研和學術辦公于一體的高科技園區,并帶動中小型企業發展,增加社區就業率,獲得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。
美麗中國 藍天足跡
東旭藍天依托專業的環保技術與景觀設計能力,在中國云貴川、山東、江西、湖南、河南、河北、廣東、江西等多地“桃李芬芳”,創建樣板工程,實現環保和景觀的完美結合,結合當地污染狀況、地質結構、資源稟賦、產業定位、區域發展等因素,統籌集約資源,充分發揮頂層設計優勢,通過借鑒國內外經典設計理念,并結合不同區域的特色和發展預期,整合產業鏈資源,在全國打造“文旅康養綜合體”和“景觀園林生態系”,為政府提供“交鑰匙精品工程”,得到各地政府的一致贊揚。